九三学社市委员会委员陈捷音反映:福建省十二届二次人大代表大会上,省长苏树林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年我省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在民生医疗卫生方面,提到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各界对“医师多点执业”也寄予厚望,然而医生多点执业的现状还存在体制机制的壁垒。公立医院多运用对口帮扶、技术协作、医疗集团等方式向“旗下”医院派遣专家,实现多点执业,但这大多带有主管部门行政命令的色彩。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医生的自由流动目前还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需要在政策配套上给予一系列的松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民营医院是莆田东庄人创办,从事医疗行业、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共有1万家之多,资产总数达400多亿元,年营业额达3000多亿元,员工总数70多万人。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给民营医院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正值民营医院转型期,莆田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建议在完善医生多点执业的配套政策上,莆田先行先试迈出第一步。
一、医生多点执业的现状分析
1、审批许可是推行医生多点执业的瓶颈
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多点执业”的路上。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医师多点执业需要医生个人申请,同时获得所在医院同意,最后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由于处在病人资源优势的地位,现在大型的公立医院都在快速扩张,本身就急需有能力的医生,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很难取得医院的同意;医院从自身考虑,医生多点执业,就难以把自身本职工作做好;若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院不仅有财力损失,还会影响声誉,就会把情况复杂化;医院还担心医生去其他医院执业,可能导致本院就诊人数减少。
2、医生对个人晋升福利待遇的担忧现实存在
医生面临的种种顾虑是多点执业推进举步维艰,医生作为医院在编工作人员,工资收入、社保、职称晋升和科研经费等都得由医院决定,若申报多点执业,担心给医院留下‘不安心’工作的印象,担心被边缘化、被解聘等。
3、暗流涌动的“走穴”潮亟须规范
目前,很多大医院教授穿梭在市、县区等地坐诊、手术,这已是业内公开秘密,这种被民间戏称为“走穴”的方式,让患者和专家之间达成了“两情相悦”的默契。一些中小型医院,靠私下交情,邀请大医院专家选择周末或休息时间,临时性前来坐诊、手术,费用一次结清,直接支付给专家个人。据有的专家透露,其一次“出场”费用是1000元至数千元不等,“比在本院干强多了。”而对患者而言,不需要到大医院等病床、排队,额外花一点“请专家费”就能享受到专家服务,何乐而不为?“有需求就有市场!医生‘走穴’其实已有多年。”这种现象在一些年轻外科医生中更常见。在他们看来,此举不仅可以较快获得丰厚利润,还能获得锻炼机会,积累临床经验。一位民营医院院长坦言:“直接将大医院医生‘挖’过来,很不现实,但兼职,他们大多愿意。这些大医院专家来我们这坐诊、手术,不仅为我们脸上‘贴金’,同时带动了我院业务水平提高,于是促进就诊人数增加,可谓一举多得。”
二、完善医生多点执业配套政策的建议
不容回避的是,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让如此高风险的作业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其实各方的心都不踏实。一位“走穴”专家坦言:“赚这个钱是‘刀口上舔血’,一旦出了事,都不好交代。”多点执业不是“走穴”的合法化,但多点执业控制不好会产生“走穴”问题。“走穴”医生往往是做难度较大的手术,被人邀请,来去匆匆,术前检查不细、术后出现问题“消失”。大量患者表示,一方面是大医院专家紧俏,老百姓看病难,另一方面是这些专家在私下“走穴”,除了利益杠杆在起作用外,也暴露了医院管理上的漏洞。与其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不如在政策引导下让它步入阳光操作。为此建议:
1、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主管部门放松对医师执业地点的管制相对容易,拆除‘多点执业需要医院、主管部门审批’这堵墙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但真正走入阳光地带,还需要很多配套举措。建议参照国外做法,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能够自由的选择执业医院,打破用人格局。
2、明晰医生与医院的责任义务
培养一个真正能进行临床诊断的医生需要很长周期,一个医生到多点执业,共享单位应考虑共担培养成本;医师多点执业后,所获收益与所属医院如何合理分配;各执业点之间的医疗责任风险如何划分等。医疗主管部门应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策,明确医生及医院在推进多点执业上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医生执业方式选择权、医院用人权、医疗服务监管权三者之间的权利边界分割清楚。
3、完善相关考核及管理办法
医疗卫生行业毕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生多点执业要遵守所从业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要进一步完善多点执业的规则和考核办法,明确医生与执业机构以及各执业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切实对患者负责。同时,医生兼职所得收入要透明化,同时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只有这样,医生多点执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