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旧站数据
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提案摘登
【发布日期:2015-02-04】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民生篇】
保护传统村落免遭“保护性破坏”
莆田传统村落资源稀缺,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众多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使得传统村落大量消失,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别让传统村落再遭受“保护性破坏”。
莆田传统村落遭受“保护性破坏”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当地村民对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二、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存在误区。
三、名为保护发展实则做商业开发。
四、在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的前提下,资金的介入反而好心办坏事,造成保护性的破坏。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普查,科学制定保护规划。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传统村村民的文化自爱与自信。
三、坚守保护与发展的底线。
四、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九三学社莆田市委员会)
 
【旅游篇】
建设南少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
莆田南少林寺,是中国南方武术发源地之一,是南派拳种的重要发祥地,与妈祖信俗文化一起构成了莆田的两张重要历史文化名片。但是妈祖信俗文化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莆田南少林寺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名片作用。
为此,近两年来莆田南少林寺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聘请北京专业策划运营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探讨南少林寺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南少林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品牌知名度不高,形象辨识性模糊。
莆田南少林寺目前的品牌知名度较低,不论是在宗教界还是在旅游行业都是如此。在国内外亦基本没有影响力,更谈不上品牌价值和形象树立。
2、旅游市场定位缺失,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多年来莆田南少林寺旅游市场定位缺失,其基础建设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基本没有明显发展,且红花亭、莲花石等南少林的核心景点目前还位于寺院围墙之外,尚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之中。同时,寺院外部生态景区也没有形成,缺乏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专属文化植入,寺院周边卫生环境差,加上基础配套设施的严重落后和缺失,直接导致了旅游经济潜力的浪费,致使南少林的历史品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3、“南少林”商标价值无法实现。
由于长期以来莆田“南少林”的商标品牌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南少林”商标品牌价值损失严重。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南少林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南少林寺自身情况,为了真正让“南少林”这张名片名扬四海。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明确发展方向。
2、引入专业团队,整合国际资源,综合利用开发。
引入高水准的专业策划执行团队,以首都北京作为南少林的涉外平台,站在更高的国际舞台上,引入全球资源,导入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全面系统地规划南少林寺及周边景区,努力打造既能“推进绿色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整体战略性支柱产业。
3、借助跨界资源,汇聚世界能量,打造国际形象。
建议在政府的领导下,为“南少林文化生态园区”项目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和政策保障,借助专业运营团队,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以发展景区凝聚资源,用资源推动景区的发展,实现“源于文化、形于产业、用于民生、成于品牌”。
在共建平台的支持下,借助国际平台,走出国门,开辟新径;依托优势的国际影视资源,拍摄关于南少林题材的国际影视作品,将南少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地呈现给欧美民众。为改善南少林与国际的沟通桥梁,增设南少林机场旅游专线,吸引海内外游客来莆田旅游度假,提升国际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也带动莆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
聘请国际知名的专业团队,规划建设南少林寺文化生态建筑集群及周边景区的建筑设计,实现莆田南少林园区的“生态美”。
4、下拨专项资金,挖掘核心价值,弘扬特色文化。
南少林寺的禅、武、茶、医等文化是南少林寺得以绵延流传上千年的核心文化,建议由政府下拨专项资金,组织业内专家对南少林文化进行认真研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使南少林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进一步落实。
5、加大品牌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保护商标价值。    (释空性委员)
 
【教育篇】
应大力加强学校经典诵读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诵读经典成为重要的途径。诵读经典,有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记忆力明显增强。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及写作能力。
四、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在我市,除了少数的学校外,还未见到成系统的经典诵读,建议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如何在我市各个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呢?
一、保证诵读时间,每天至少20分钟,贵在坚持。
二、加快诵读速度,每篇大约反复诵读30遍即可,即时更换诵读篇目。
三、保护诵读兴趣,自然成诵,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民进莆田市委员会)
 
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大学城
尽管莆田的高等教育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我市所处的沿海开发城市的区位不相称,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为此,建议:
一、积极推进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莆田大学城建设。
二、精心谋划,做好大学城项目的规划,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吸收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特别要加强对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协调与指导,要有前瞻性,为以后的莆田大学以及莆田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民革莆田市委员会)
 
【经济篇】
打造民营医院医疗物资大总部
我市打造民营医院医疗物资后援总部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根据行业流通管理的特征,通过招商引进专业团队实施医疗物资电子商务平台的打造,同时配合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促进民营医院采购方式的优化,不断降低其采购成本,最终实现医疗物资贸易集群的落地。建议我市从区域产业战略规划出发,根据健康产业资源的特点结合行业属性,合理布局健康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项目,通过促进配套产业集群的快速落地与发展带动健康产业的迅速崛起。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完善ECO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二、建议荔城区政府成立医疗器械总部经济中心服务机构,负责服务医疗器械总部招商及企业入驻经营的各项事宜。
三、建议荔城区税务机关在适当时机在ECO城设立办税窗口,服务入驻企业提供开票纳税等业务的办理与咨询。
四、建议莆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引导当地医疗器械企业入驻ECO城,便于集中监管并能快速形成产业集群。                         (江翔峰委员)
 
应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集约发展
今年4月,莆田市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标志着我市电子商务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阶段,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尚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我市电子商务集约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
一、规范市场秩序,搭建电商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二、积极整合资源,大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三、健全配套服务,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
四、重视产业资源要素,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五、深化部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邱开辉林向前 陈上委员)
 
【文化篇】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传统魂”。传承和发展那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城市留下传统DNA和文化血脉。
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莆田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也是莆田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
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市级近200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
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民间力量充当了主力军。而这种传承,往往是脆弱的。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非遗生存岌岌可危,一些项目的保护不容乐观。
为此,建议:1、建立“非遗基地”。整合资源,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珍藏展示、音像出版、图书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旅游产品等配套内容为一体的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项目。盘活市群众艺术馆、莆仙大剧院等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分非遗演出区、展示区、体验区、商务功能配套区和办公辅助区等。各县区利用现有资源,做大“非遗基地”,与市非遗展览馆形成规模效应。
2、规范非遗传习所管理,培养非遗传承人。统一为传习所配备电脑、电视等相关的设备,提供管理等必要的资金,制定相关制度。建议培养一批年轻的传承人,条件成熟的要列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政府提供专门场所或利用现有非遗项目传习所等,组织有志传承非遗的年轻人,按非遗项目分类分期进行传授。
3、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台精品工程。建议以我市非遗开发利用的现有舞台项目为契机,精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项目,全面展示名家或者传承人的演出艺术水平,体现莆田原生态特色的艺术效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舞台上的生动性、欣赏性。
4、建立符合政府社会效益与民间投资商经济效益共赢原则的商业运营模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音像出版、图书出版、教育培训、旅游产品。
5、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地的专业网站。这样的网站不仅仅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一个工作网站,而且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信息窗口和功能支撑平台,还是一个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信息平台和非遗项目及成果的展示、推广、营销平台。
6、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非遗项目”的建设需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纳入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遵循市场规律,避免大包大揽。政府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在财力上起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打击。      (陈鹭玲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