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旧站数据
建议在海洋牧场建设中推广近海藻场修复重建经验
【发布日期:2015-05-04】 【来源:】 【阅读:次】
民盟莆田市委委员、市海洋渔业局水技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黄建辉反映:多年来,由于近海海岸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天然藻场退化和海藻资源枯竭,这不仅极大降低海洋自我修复能力,加剧了近海海域生态恶化,而且也严重制约海藻养殖加工这一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利用南日岛及周边海域丰富的岛礁资源,开展利用野生坛紫菜大规模藻场修复(放流)和重建的试验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或半人工的方式,修复或重建正在衰退或已经消失的原天然海藻场,或营造新的海藻场,修复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技术措施。试验表明,开展藻场修复重建,有利于改善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以南日岛东岱村为例,2014年全村利用紫菜开展藻场修复,紫菜长势良好,增产20%-50%,坛面自然生长的紫菜售价由每斤150元涨至400元,每亩效益从原来8000元增加到18000元,全村紫菜增收140多万元,人均增收一千多元,实现改善海洋生态和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多赢局面,值得推广借鉴。
为此建议:
1、加大力度推广藻场修复与重建技术。我市海域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南日岛及其周边海域,岛礁众多,是开展藻场修复与重建的极佳场所。要把这一技术作为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建设和科技推广项目列入“十三五”海洋产业规划,形成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2、做好规划,加强管理。首先对这些岛礁进行基础资源调查,筛选出适合开展藻场建设的岛礁;其次,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需要保护的,可规划为保护区,开展封岛栽培;第三,对其他可适合开展藻场建设,又不存在保护的岛礁,可通过承包的形式提供给当地渔民进行生产性藻场建设。
3、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开发更多的可用于藻场修复与重建的海藻品种以及新技术。我市海藻资源丰富,大型的经济海藻有海带、紫菜、红毛菜、龙须菜、石花菜等,其中红毛菜、石花菜都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海藻,南日岛的红毛菜更是全国仅有的主产区,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EPA),是高档的食用海藻。针对这些海藻,通过科技研发,开发出可供藻场修复与建设的海藻新品种,特别是利用不同海藻的栖息要求,构建立体式、全天候的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