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委员风采
共商“文化赋能民生工程”之策——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
【发布日期:2025-11-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城文脉,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让民生工程更有温度、更具深度?近年来,莆田以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立足山水风光、城市格局、文化底蕴,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谋划实施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水上巴士、莆阳福道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群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更加可感可及、更加浸润人心。

日前,八届市政协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围绕“挖掘历史文化故事,赋能民生工程”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市委书记付朝阳,市政协主席沈萌芽,市委常委、秘书长朱正扬,副市长吴文恩,市政协副主席黄华、林惠中、王少华、林玉瑞、陈道成、张志宏、连向红等市领导与政协委员一道,共商“文化赋能民生工程”之策。

“善于嫁接高端资源,敢于和高手过招!”付朝阳充分肯定市政协工作谋大局、看得深、把得准,点赞此次会议选题准、调研深、建言实,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充分彰显了政协履职的情怀与担当。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付朝阳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赋能,充分挖掘历史底蕴、激活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历史文化故事与民生工程、重大工程深度融合,不断擦亮城市IP。“一切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持续抓下去”,聚焦“有根有魂”,打开心胸、放大格局,以点带面、做深做透,提升高度、扩大形象,让莆阳文化更有内核、更有韵味;聚焦“有声有色”,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深化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布局文化节点,让老百姓在领略山水诗画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与内心的充盈;聚焦“有力有效”,专班推进、协同发力、清单闭环,把文化赋能的目标落到实处,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付朝阳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提高站位、胸怀大局、厚植情怀,锚定“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同行同进谋发展、同向同力抓落实,精准建言献策,广泛汇聚正能量,助力莆田挺直脊梁、崛起闽中。市委将一如既往重视、关心和支持政协工作,“众志成城、实干笃行,莆田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本次协商是市委点题、政协答题的重点履职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助力莆田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让民生工程更具“文化味”“书香味”。为提升协商实效,今年年初以来,市政协主席沈萌芽、副主席林玉瑞带课题组围绕莆阳福道、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绶溪公园等民生工程,先后开展3次实地调研、5场座谈研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诗情画意福道行”专题短片,直观感受福道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与文化潜力。林玉瑞代表市政协作主旨发言。

调研报告聚焦莆阳福道15个重要节点的文化命名建议,提出“状元笔架”“开莆来学”“广化塔影”等一批融地理标识、历史文脉与时代意象于一体的命名方案,并就兴化府古街、绶溪公园的文化挖掘与活化利用提出具体路径。

在即席发言环节,三位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专业提出补充建议——

“莆阳福道是市委市政府惠及民生的‘非常之道’,节点命名则是画龙点睛的‘非常之名’。”市政协副秘书长、综合调研室主任任清华建议,持续跟进福道文化注入与运营,助力其从“生态带”迈向“文化带”“幸福带”。

市政协委员、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呼吁,系统性“唤醒”绶溪与古街千年文脉,让历史名人的故事“活”起来。通过设立文化标识、开展主题研学、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向教育、旅游价值的转化。

仙游县政协委员、县委报道组组长郑志忠认为,命名应坚持“文以载道”,既要承载莆田历史文脉之“大道”,也要彰显时代精神之“正道”。如“凤凰屿上”隐喻木兰溪治理的涅槃新生,让福道成为浸润人心的“行走课堂”。

针对调研报告建议、委员建言,相关部门现场作出回应,荔城区表示,将聚焦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推进数字化建档、商业化运营和精细化服务,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文化地标。

市文旅局表示,将配合做好福道节点文化解说、业态培育与宣传推广,推动兴化府古街、绶溪公园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发展夜间经济与研学旅游,焕发文旅新活力。

莆田城市园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回应,将积极采纳市政协调研报告建议,优化文化解说体系,推进绶溪EOD项目运营前置,以“文化+生态+运营”深度融合提升民生工程品质。

“莆田这座古府新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方文脉。我们要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活化历史资源,赓续历史文脉,焕新发展动能,增进民生福祉。”沈萌芽表示,要把市委提出“妈祖故里、灵秀莆田”“宋韵闽风、烟火莆田”的目标定位,作为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以文立心、以文载道,把准正确履职方向;坚持以文赋能、以文化人,始终坚守履职初心;坚持以文彰旅、以文兴业,持续放大履职实效,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贡献政协力量。(时报记者 郑育俊)